【广阔天地】余东农民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运动会画 一幅画怎么画 【广阔天地】余东农民画

【广阔天地】余东农民画

2024-05-08 17: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余东村地处丘陵,位于衢州市柯城区以西沟溪乡境内,依山傍水,山村秀美,距市区约16公里,全村共有796人,在600多人业余书画爱好者中,其中余东农民画骨干成员达48位。2009年就有6位农民画家被浙江省宣传部、省文联、省文化厅列入浙江省首批民间优秀艺术人才。在这支创作团队中,既有年长的老人,也有年幼的少年。既有家庭妇女,也有中、青年农民。既有农村党员干部也有普通村民。充分体现出群众文化的无穷魅力。群众文化不仅给这里的农民注入活力与生机,还带来了生产力、和谐力、凝聚力。从上级送文化到农民自己“种文化”从而达到质的飞跃。在余东村十多年来没有过民事、刑事案件,更是没有黄、赌、毒社会丑恶现象,干群关系密切,邻里关系和睦在当地被人们传为佳话。

近几年来,余东农民又开始从艺术创作转向美术工艺制作,将艺术性与工艺性有效结合在一起,积极利用当地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区域优势,不断拓宽销售市场,极大地突现了区域文化特色,呈现出地域文化的多元化、管理系统化、经营多样化、生产规模化。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累计开发出美术工艺品小屏风、美术工艺框、工艺品台面画、工艺术挂件等16个品种,9个系列,产业从业人数达800多人,实现文化产业收入达200多万元,他们通过义乌文博会这一平台,不断推出自己的新产品,然后又通过国际商贸城,将产品远销中东、欧盟多个国家,从而进入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快车道,给当地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2009年余东村被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先进村、2008年被省委宣传部授予“浙江省文化产业建设示范基地”、 同时还被浙江省纪委评为省级廉政文化村、省级文化示范村等多项荣誉。2008年沟溪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绘画画乡。真正体现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新思想、新理念。

在余东村之所以一批又一批“种文化”能人脱颖而出,不断取得新成果。正是在诸多文化战线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以及精心培育下茁壮成长起来的,余东村农民画家余统德、余雪莲、郑根良、郑华土、金光炎、毛老虎、巫锡良等就是其中代表。“桔红化作胭脂色,枝枝叶叶是丹青,满手老茧创佳作,巧绘桔乡丰收景。”这是我在对余东农民画的第一印象。农民画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之所以能在余东村广泛传播,并多次在国家级美展中获奖,除社会各级关注外,离不开各级文化战线工作者默默无闻的奉献以及忘我的工作精神。

二、余东农民“种文化”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余东农民画作为现代民间绘画艺术,虽然是前几年才被人们知晓,可他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追溯到数十年前,在70年代初期,这些土生土长的余东村农民画家如余统德、郑根良、郑华土等多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对农民画创作热情高涨,曾参加过原衢县文化馆举办的美术创作短期培训班,有一定的创作基础,他们在借鉴民间墙头画、檐头画、剪纸、刺绣等多项艺术门类的基础上,汲取较多的艺术成分。在此之后,也只有少数农民坚持创作,在这之后几十年里,余东村一直没有过像样的文化活动场地,虽然余东村余统德创作的《桔乡农民运动会》,早在70年代就在《浙江工农兵画报》发表,村民郑华土创作的《初春的早晨》被选上1982年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次全国美展。然而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大多农民画作者为了养家糊口,断断续续停顿过,同时也经历许多波折,一直是难成规模,如同散沙一般。

2003年4月,刚上任不久的沟溪乡文化员郑利民针对余东村现有的文化资源优势,组织创建了衢州市第一支农民画创作协会,本着“入会自愿、退会自由”的原则,制订协会章程,拟定活动方案,明确了协会工作目标,落实了工作责任制,选举产生了协会会长、副会长以及理事等核心组织,在协会组织的选举中,他被推上会长一职。并担当起余东农民画协会全盘工作,会员也从创会之初的16人发展到如今的620人,在他们中有夫妻间、兄弟间、父子间以及一家几代人不乏其人,农民画家余志清、余良珠、巫锡良、郑位良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从而逐步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群众文化不仅给这个的农民注入活力与生机,还带来了生产力、和谐力、凝聚力。

有了协会组织,没有固定活动场地,显然是一纸空文,经过协会多方努力下,2003年5月协会活动借用村老支部书记家一间50余平方米旧房子,作了些最简单的布置后,终于有了村民自己的文化活动场所,虽然文化活动室设施十分简陋,环境也不尽人如意,还是满足了村民盼望已久的迫切愿望,为村民开展各式文化活动搭建了平台,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空间。如举办一些简单的农民画展,在农闲以及节日期间开展书画交流、比赛等活动。也就是从这时候起,只要村民家里结婚、做寿、上梁逢喜事,协会将组织会员向村民赠字赠画,有时还帮助布置新房,充分展示出民间文化的无穷魅力以及社会大家庭的温暖。随着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以及外界各项赛事日益增多,现有的活动场地、设施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余东农民画整体创作水平更是需要进一步提高,再上一个新台阶,等等这些重点、难点、焦点问题也就成为协会农民心中又一迫切愿望。

三、“种文化”呈现出生机与活力

作为衢州市群艺馆一名长期在群文战线上工作的老兵,不仅亲眼目睹了余东农民画发展与变迁,还给我留许多深刻记忆,记得2004年国庆节期间,应柯城区沟溪乡文化员邀请,我以市群艺馆馆长的身份,首次参加余东农民画开展仪式,并详细观看了在乡大礼堂展出的60多幅余东农民画新作,令我影响最为深刻的是与在座的30多位农民画作者面对面座谈,倍感亲切,每位农民作者都作了发言与介绍,虽然话语不多,语言简朴,但很纯朴、很客观又很诚意。对我们到来是尤衷的高兴,提出更多的是祈盼与求助。虽然我是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曾长期担任衢州市群艺馆领导一职,但我对农民画这门艺术可谓影响颇深、情有独钟。从余东农民画展出的作品艺术风格、构图、内涵寓意上看,都留有桔乡传统艺术的多样性、趣味性、灵活性痕迹。他们画作往往取材于农村的景色或农民的生活片断,抒发出浙西农民对新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洋溢着桔乡农民淳朴、善良和豪迈的感情本色,闪耀着现实中美好与理想追求的绚丽色彩,凝聚着农民土画家们的辛勤耕耘的汗水。扎根于土壤深处的余东农民画,以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大胆地进行艺术夸张,形成了鲜明的艺术构思和独特的艺术造型,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在他们这批创作人员中既有年过八旬的老者,也有刚出茅庐走入社会的青少年,更多的是中青年农民。对此,许多农民在座谈会中提出,农民画能否进衢城展出,并希望我们帮助促成,市群艺馆美术专家能否下村作面对面辅导培训等诸多建议,面对农民朋友提出的要求,我既感到是压力也是一种动力,更是我们市群艺馆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当即表态为农民办三件实事:一是派出二位美术干部,吃住在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创作,从而达到整体艺术水平的提高。二是将市群艺馆3楼艺术大厅免费提供给农民作画展场地,为农民画家搭建艺术展示平台。三是帮助农民画展承担部分展出经费等问题。

令我们意想不到是农民的创作积极性十分高涨,2004年冬第一期余东农民画培训班在村老活动室举行,一间不到50平方米活动室,一下子来了50多人,根本难以容纳,在此之后,参与培训的人员一期比一期多,最高峰时期达到近百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市群艺馆视觉室主任徐建文以及市群艺馆青年画家莫晓讳,主动承担起为村民培训的重任,为满足农民培训意愿,有时候只能将培训人员分白天与晚间两期进行,即便是刮风下雨,也照常进行。与此同时,在乡初中、乡中心学校、村校,建立多个农民画培训基地,农民画家郑根良多次赞许地说:“市群艺馆美术干部踏实的工作作风,从70年代以后就很少见了,如今这一作风又回来了,无疑给我们增添信心与动力,真是想到我们百姓心堪里去了。”经过一个阶段又一个阶段培训,余东农民画创作水平有了大的提高,创作题材不断丰富,创作主题更为明确,生活气息更为浓厚,表现手法日趋成熟,2005年10月由浙江省文化厅主办的,在温州椒江区举行的首届全省乡(镇)美术、书法大展中,余东农民画一举获得5个项奖,其中金光炎所作的《桔乡丰收图》获银奖,郑根良所作的《农家新事》获铜奖,余统德创作的《中华腾龙》、毛老虎创作的《新家园》等3幅作品分别获优秀作品奖。这也余东农民画协会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最好业绩。

四、“种文化”种出新成果

2005年秋《情满桔乡—余东农民画展》首次在市群艺馆艺术大厅展出,展出作品76幅,余东村参与创作人数达到42人,当市群艺馆了解到,协会作品装裱经费存在困难时,当即筹集了5000元用于余东农民画展出经费补助,并承担展出期间册页印制费、水电费等相关经费。由于准备充分、题材丰富。此次画展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每天参观人达近千人,甚至离市区偏远的开化山区老年书画研究会、县城退休老干部,也组团前来参观学习,对此,《浙江日报》、《衢州日报》、衢州电视总台多个频道等多家媒体相继作专题报道,在展出期间有50多幅作品被周边乡(镇)农家乐、酒楼、茶楼以及旅游景区预购,销售总额达21000元,市文化局长郑奇平无不感慨地说:“余东农民画不但画“三农”,还画出了和谐的新农村,画出了文化新产业,这都是农民“种文化”的新成果。”

2006年10月有48位农民画作者走出小山村带着140多幅农民画作品,在浙江展览馆举办《衢州·柯城·余东农民画·画“三农”画展》,2008年秋在衢州学院艺术系展厅再次举办《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余东农民画展》,文化厅长杨建新亲自为余东农民画册封面题字,在开展仪式期间还亲自拟稿发来祝贺信。2010年秋《余东农民画·画廉政大型画展》在市区15个乡(镇)街道以及村作巡回展,共有20多个场次,近几年来,累计印制余东农民画册共5000册,册页18000份,累计创作作品达1200多幅,先后有12位农民创作的50多幅作品在省级、国家级美术大展中入展有的还获奖。曾多次应邀参加在北京、南京、安徽、福建、义乌等地展出。乡文化员2007年应邀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全国代表大会。2009年1月至2月应阿曼苏丹国邀请,受国家文化部指派,参加阿曼苏丹国首府马斯喀特市举办文化艺术节,现场展示余东农民画作品以及工艺品120件,大部分作品被多国友人收购、收藏,并先后到该国ABA贵族学校、皇家空军学校等地作讲解、示范,每到之处受到国外友人以及华人华侨一致好评。

2006年在省文化厅高度关注下,余东村累计投资55万元新建了一幢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余东村农民文化中心大楼,文化中心设农民画览厅、书画创作室、农民培训艺校、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广场等。有了较为完整的文化设施以及活动场地,余东村农民也就有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来自欧盟、美国、日本、台港的多位国外友人慕名而来,高度赞扬当今中国农村新变化,新景象。并收购收藏余东村农民画以及美术工艺品等,与衢州市结为友好城市的美国雷德温市著名青年画家丹·威玛,在市群艺馆美术干部陪同下,于2008年春到余东村之后,对余东农民画绚丽的色彩、夸张的艺术表现力、以及饱满的画面、丰富的想象力,不停地翘起大母指连说几个OK,翻译告诉我说,余东农民画与西洋画派有许多共同特点,有许多值得他借鉴交流的地方,丹·威玛高兴地与农民画家聊了起来。正如余东村村民余志清所说的那样;“以前我们只知道下地干活,业余时间写写画画搞工艺竹编,哪想到在家门口还能与国外友人交流,还能通过文化产业赚洋钱,这是我以前做梦也不敢想的事。”

就此,在余东村还接待了来自国内大专院校参与社会实践的在校大学生10多个批次,如中国美院、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林学院、武汉大学等,余东农民画家也多次与美院师生共同创作,切磋艺术,大学生们基本上都是第一次看到农民画,被悬挂文化室的200多幅农民画场景深深吸引。“太美了,就像乡野里的毕加索。”他们说,余东农民画强烈而独特的风格,不仅带给人视觉上的冲击,也带来心灵上的震撼,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感受。

五、“种文化”收获季节

火红的橘子、翠绿的丝瓜、金黄的油菜、肥硕的牛羊、雄壮的公鸡…展现在专家眼前的农民画,是如此的出挑、如此的夺目。2010年是中国农民画大展之年、同时也是农民画创作高峰年,更是考验余东村农民创作水平的关键性之年。这一年中,余东农民画可谓硕果累累,共有12幅作品在全国农民画绘画大展中入选,有的还获奖,其中2010年7月在浙江美术馆举行的,由美术、中国文联、中国美协、浙江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农民画时代·时代画农民”首届全国农民绘画展中,就有3幅作品入展,其中协会毛老虎创作的《大吉图》获大赛最高奖——优秀奖,郑利民和巫锡良创作的《余东新貌》、《百羊图》获入选作品奖。溪乡文化员兼余东农民画创作协会会长郑利民,不仅自己有作品入选,同时撰写《余东农民画传承、创新与发展》一文,入选《来自画乡报告》论文集,获得组委会专家一致好评,应大展组织邀请,他作为全国10个画乡代表之一上台作交流发言,2010年6月在嘉兴秀洲艺术馆举行的,由国家文化部社文司与浙江省文化厅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农民画艺术节,中国现代民间绘画大展,余东农民画有7幅作品入展,其中有3幅作品荣获优秀奖,1幅作品被嘉兴艺术馆收藏。2010年8月在宁夏自治区首府宁川市举行的,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宁夏自治区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农民画大展中,有2幅作品入选,其中1幅作品获铜奖。此次,余东农民画在全国性大展中的集体精彩亮相,预示着浙西农民画这朵艺术奇葩的田野本色以及群体特征的初步形成。

夫妻搭档、兄弟上阵、师徒结队,成为2010年农民画年又一新亮点。余东农民画文化创作协会副会长余统德、余雪莲夫妻两人都是协会骨干成员,当接到农民画参赛通知后,尤其激动,他们说:“首届全国农民绘画作品展在浙江省展出,给我们农民提供了展示平台的空间,一定要发挥出我们最佳水平。为余东村农民争光。”于是,夫妇俩经常是一边在农田里干活,一边在讨论创作题材,即便是晚上睡在床上,也还要讨论创作上不同想法。丈夫余统德画了一幅《农耕图》,妻子余雪莲画出了一幅《金秋图》,逼真细腻的劳动场景,色彩绚丽的劳动画面,形象展现了余东农民辛勤劳动场景。

余东农民画家郑根良、郑位良是两亲兄弟,从小就迷上农民画,这一画就是40余年。平时兄弟俩在一起画画,经常会为一些构图、用色、用彩方面闹口角,这次兄弟俩一起参赛全国作品展,为了便于交流,干脆搬到一块儿,一有空闲就交流创作,探讨构思题材,有时会为一个人物形象,争论到深夜。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共同创作了《丰年》、《喜上梁》、《新娘装》、《香飘农家》等多幅农民画佳作,作品描绘出了多姿多彩的农村生活,展现出了新时期农村乡风文明和谐的气象。

身兼数职的沟溪乡文化员郑利民,在此次参加全国作品展集中创作活动中,既充当组织者,又充当创作者,与市群艺馆美术干部徐建文一道积极组织开展农民画创作技法的再培训和新提升,采集和积累更多创作素材。同时还也要帮助、指导数位年轻农民创作。两个月来,共同创作了《夕阳风采》、《余东村新貌》、《百羊图》、《生态农业》、《情满沟溪》、《橘乡新貌》等多幅新作,处处体现橘乡的风土人情。极具余东农民画地域和流派特色,得到专家一致好评。

长期以来,余东农民画家们在市群艺馆多位画家指导下,一直在探寻自己的群体特征,这次作品集中展现了浓郁的浙西乡土人情,秀丽的浙西农村,细腻婉约的情景人物,绚丽多彩的用色着笔,精巧构思的画面布局,蕴含深刻的作品意境,它们共同组成了今日余东农民画的群体特征。

六、种管结合,浇灌开了幸福的花朵

准确把握农民画新时代的意义,实现余东农民画的跨越式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责任 。市群艺馆从建设浙江文化大省的要求出发,深入挖掘潜力,做大做强余东农民画文章。

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市群艺馆多任领导,致力于余东农民画产业化发展,积极鼓励余东村农民自主投资开发,拥有农民自己知识产权的余东农民画美术工艺品,从业人数高峰期达860多人,开发出以工艺品小屏风、工艺挂件、木雕工艺框以及工艺品台面画等9个系列10多个品种,近两年来,累计销售产值达500多万元,由此,2010年余东村农民文化产业收入人均有望达到1300元以上,以余东农民画、美术工艺品以及彩灯制作为主的文化产业,不仅成为该村农民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同时又带动了其它农家乐产业、旅游产业、农业产业快速提升与发展。农民“种文化”极大的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从而实现文化、经济双赢。具体做法:种管结合,收获希望。余东农民画创作协会是在群众自娱自乐的基础上形成的,农民既受益者也是创作者。对业余团队“种文化”,我们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吸收消化问题,不能水土不服,要从外部强化管理。

(一)狠抓业余团队的阵地建设。让业余团队活动有地方,培训有场地,这也是农民“种文化”必要的条件。(二)增加完善农村文化设施投入。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帮农村群众播种文化,要因地制宜,引导农民树立起“乐而思文,富而思进”的思想理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从而带动区域性文化品位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三)精挑细选文化种子,促进和谐功能。种下的文化“种子”,关键要适宜农村“土壤”,适合农民口味,只要选好种文化的“种子”,让农村更多的文艺能人多参与进来,才有根植于群众中间,达到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自身造血”功能。才会有勃勃生机,结出丰硕的成果。(四)农民种文化是内在的需求,需要社会方方面的扶持,更需要农民自己的春种夏管秋收。“种文化”更需要从农民自身出发,充分体现“小型、方便、多样、普及、经常”的特色。

余东农民画作为乡村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那么如何去发现、引导、挖掘、提升以及培育农民“种文化”水平,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这正是我们群文战线上每位同志值得深思的大问题,现任市群艺馆馆长黄祖祥在余东村作调研时强调说:“我们的群文干部要集中更多的精力做好“三服务”工作,即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服务一切文化事业,用自己的所学专长推动乡村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为农民做好事、办实事,这也是做好一切基层文化工作立脚点。”余东农民画的广泛传播,并发扬光大,给余东村带来了新农村建设的无限生机与活力。新型、健康的乡村文化的本质内涵。其中农村的生产能力、生活状况、乡村治理结构、社会保障状况、民主管理程度、村民自治水平等各方面,都应是乡村文化的重要内容。乡村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除全方位地把握乡村文化的科学内涵之外,必须持之以恒地加以大投入,充分展示乡村文化“化人”的社会功能。

马克思主义认为: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文化部门应从各种鼓励“种文化”政策上出台,如师资的培训,提供展示的平台等方面入手积极引领、扶持农民“种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农民“种文化”增加些“技术含量”做好播洒“阳光雨露”、“浇水施肥”的工作,大力提高组织管理、策划实施、包装打造、推陈出新的能力,在社会各界关注支持下,“余东农民画”事业必将会迎来更为辉煌的明天。

来源:余东农民画网

编辑:中国青州农民画(微信号:zgqznmhw)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